每年四月是「國際玫瑰斑月」(Rosacea Awareness Month),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 (TARS) 理事長邱品齊及台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黃幼鳴呼籲,民眾如果有玫瑰斑,或看到自己臉紅紅的,都應早期診斷、正確治療,避免病情惡化造成難以回復的皮膚損傷,成為往後人生的難題。
黃幼鳴提醒,玫瑰斑(Rosacea)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疾病,過去被稱為酒糟。在台灣,玫瑰斑的盛行率約為1%至5%,女性的發生率高於男性,男女比例約為1比3。
玫瑰斑的主要特徵為臉部持續泛紅、發熱、丘疹、膿皰、搔癢、乾燥、粗糙等。黃幼鳴指出,有些患者甚至會因血管擴張而產生微血管絲,或因皮脂腺與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酒糟鼻。此外,少部分患者也會有眼部的症狀出現,像是眼睛及眼瞼發炎、眼部分泌物增多或乾澀等情形。
邱品齊表示,玫瑰斑會因氣溫變化、辛辣食物、情緒波動等因素加劇,如果有伴隨丘疹膿皰,常會被誤認為是過敏或青春痘,因而延誤治療時機。他強調,這問題若不及時治療,症狀可能加劇,甚至影響外觀與心理健康,因此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,能有效降低後續惡化的風險,減少治療成本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黃幼鳴說明,玫瑰斑患者有很高的比率會合併蠕形蟎蟲 (Demodex) 過度增生,而這些微生物可能會加重發炎反應,使病情更難控制。因此,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先進行蠕形蟎蟲檢測,特別是那些長期泛紅、膿皰反覆發作,或對標準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。如果檢測確認蠕形蟎蟲數量異常增多,則可搭配抗蠕形蟎蟲藥物治療,以幫助穩定病情並提升治療效果。
針對玫瑰斑的治療,邱品齊指出,醫師一般會根據患者病況調整治療計畫:
輕度患者:以外用藥物為主,例如抗發炎藥膏或抗蠕形蟎蟲藥物。
中度患者:需搭配口服藥物,如四環素類抗生素或 A 酸,以抑制發炎並調控皮脂分泌。
重度患者:穩定後可能須接受雷射光電治療,或是注射肉毒桿菌素來減少泛紅的現象。
邱品齊進一步說明,玫瑰斑患者也可能合併其他皮膚疾病,如脂漏性皮膚炎與青春痘等,因此皮膚科醫師除了會針對玫瑰斑進行治療,通常也需要同步治療合併的其他皮膚疾病。
另外,由於心理壓力及情緒也可能造成玫瑰斑症狀惡化,若患者合併有憂鬱、焦慮、失眠傾向,則建議同步轉介身心科醫師來治療。此外,研究顯示玫瑰斑患者合併偏頭痛、高血壓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盛行率較一般人高,因此治療時須考量全身性健康狀況,與醫師密切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邱品齊也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患者,其青春期時就出現明顯的玫瑰斑症狀,但長期以來都誤將玫瑰斑當作一般皮膚敏感處理,反覆使用不對症的藥品與保養品,導致病情惡化,最後甚至出現皮膚敏感與發炎。
該名患者直到求診皮膚專科醫師,接受正確的藥物與雷射治療後,相關症狀與問題才逐漸改善。因此,他強調這樣的案例提醒我們,有些皮膚疾病在青春期就會有跡象,青春痘與玫瑰斑,都需要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,才能避免後續產生疤痕或其他後遺症,更造成在成年時處理上的困難以及耗費更多的時間與費用。
文/劉一璇、圖/楊紹楚